常见诈骗手段的几种类型
仿冒身份欺诈
1.补助金、救助金、助学金诈骗:冒充教育局、民政局、残联等工作人员,向学生、家长、残疾人员打电话或发短信,谎称可以领取助学金或补助金等,要求其提供银行卡号,指令其在取款机上将钱转走。
2.医保、社保诈骗:犯罪分子冒充医保、社保工作人员,谎称受害人账户出现异常,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以公正调查、便于核查为由,诱骗受害人向所谓的安全账户汇款实施诈骗。
购物类欺诈
1.假冒代购欺诈:犯罪分子假冒成正规微商,以优惠、折扣、海外代购等为诱饵,待买家付款后,又以“商品被海关扣下,要加缴关税”等为由要求加付款项实施诈骗。
2.快递签收诈骗:冒充快递人员拨打事主电话,称其有快递需签收但看不清信息,需事主提供,随后送货"上门。事主签收后,再打电话称其已签收须付款,否则讨债公司将找麻烦。
活动类欺诈
1.点赞诈骗:犯罪分子冒充商家发布“点赞有奖”的信息,要求参与者将姓名、电话等个人资料发至社交平台上,套取足够的个人信息后,以获奖需缴纳保证金等形式实施诈骗。
2.发布虚假爱心传递:犯罪分子将虚构的寻人、扶困帖子以“爱心传递”方式发布在网络上,引起善良网民转发,实际上帖内所留联系电话是诈骗电话。
利诱类欺诈
1.二维码诈骗:以降价、奖励为诱饵,要求受害人扫描二维码加入会员,实则附带木马病毒。一旦扫描按照,木马就会盗取受害人的银行账户、密码等个人隐私信息。
2.高薪招聘诈骗:犯罪分子通过群发信息,以月工资数万元的高薪招聘某类专业认识为幌子,要求受害人到指定地点面试,随后以缴纳培训费、服装费、保证金等名义实施诈骗。
虚构险情欺诈
1.虚构包裹藏毒诈骗:犯罪分子以受害人的网购包裹内被查出毒品为由,要求受害人转账到安全账户以便公正调查,从而实施诈骗。
2.虚构车祸诈骗:犯罪分子以受害人亲属或朋友遭遇车祸,需要紧急处理交通事故为由,要求对方立即转账。
日常生活类欺诈
1. ATM机告示诈骗:犯罪分子预先堵塞ATM机出卡口,并粘贴虚假服务热线,诱使用户在卡“被吞”后与其联系,套现密码,待用户离开后到ATM机取出银行卡,盗取用户卡内现金。
2.结婚电子请柬诈骗:犯罪分子通过电子请帖的方式诱导用户点击下载后,就能窃取手机里的银行账号、密码、通信录等信息,进而盗刷用户的银行卡,或者给用户通讯录中的朋友群发借款诈骗短信。
3.防疫物品诈骗:犯罪分子通过网络售卖口罩、酒精、消毒液等防疫物品进行诈骗,用户购买付款后,客服人员以充分消毒、疫情管制、交通不畅等原因长期不发货。
立刷在此提醒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信息,不向陌生人透露自己或家人朋友的身份信息、住址信息等,不向陌生人转账、汇款。如若上当受骗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,尽可能提供受骗的完整过程以及犯罪分子的相关信息,以便公安机关开展侦查破案,挽回损失。